跳转到内容

序列中的时点、时长与顺序

序列(sequence)指的是一个人随时间经历的状态列表(例如,教育 → 就业 → 失业 → 就业)。但我们如何是比较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序列呢?

研究者通常关注三个关键方面:时点(timing)、时长(duration)和顺序(order)。这些术语经常出现在方法论论文中,也是是理解差异性测量的基础,但在课堂或应用研究中却没有被认真解释过。

注: 尽管在此我主要使用个人和生命历程的例子,但这些概念也适用于许多其他领域。例如,管理学中企业经历增长、衰退和复兴的阶段;组织在不同治理结构间转换;经济学中行业在繁荣与危机间切换;或历史学中帝国经历崛起、分裂和再次统一等等。

1. 时点(Timing): 事件何时发生

  • 定义: 时点指的是某个事件或状态发生的年龄或日历时间(例如,年份、月份或日期)。
  • 示例: A在 22 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B在 35 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两人都经历了成为父母这一相同事件,但发生的时点截然不同。
  • 为什么重要呢: 时点可以反映社会对于个人在何时结婚或进入人生新阶段的普遍期望和规范。例如,二十多岁结婚和四十多岁结婚,在社会观念中可能会被区别看待。

2. 时长(Duration): 状态持续多久

  • 定义: 时长记录了一个人在进入下一状态前,在当前状态停留的时间长度。
  • 示例: 两个人可能都经历了失业。一个人失业了 2 个月,另一个人失业了 3 年。他们的序列包含相同的状态,但时长差异巨大。
  • 为何重要: 时长帮助我们区分稳定与不稳定的生活。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

💡 快速检查: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说“一段短暂的失业经历(a short spell of unemployment)”,而不使用 “状态(state)”、 “子序列(subsequence)”或 “序列(sequence)”?
回答: 因为片段(spell)指的是一个连续且未中断的相同状态。两个月或三年的不间断失业都各自构成一个片段。而状态(state)仅指一个时间点,子序列(subsequence)可以跳跃,完整序列(subsequence)则覆盖整个轨迹。时长始终指的是片段的长度。

3. 顺序(Order/Sequencing): 事件以何种次序发生

  • 定义: 顺序指的是状态的排列,也就是生命事件发生的次序。
  • Example:
    • A 的路径:教育 → 工作 → 结婚 → 为人父母。
    • B 的路径:教育 → 为人父母 → 工作 → 结婚。
    • 两人在每个状态上花费的总时间可能相同, 但 顺序(order) 讲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故事。
  • 为何重要: 顺序捕捉了关于“什么应该先发生”的社会规范。例如,在许多社会中,先结婚再生子被认为是“规范”,而颠倒这个顺序则标志着一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三者如何协同作用

时点、时长和顺序并非相互独立。改变其中一个常常会影响其他两者:

  • 如果你推迟结婚(时点),你可能会缩短退休前抚养子女的时长。
  • 如果你在教育上花费更长的时间(时长),这会推迟你进入全职工作的时点,并可能改变后续里程碑事件的顺序。

一个简单的类比

把生命历程想象成一部 电影:

  • 顺序 就是故事情节,哪些场景先发生,哪些后发生,哪些最后发生。
  • 时点 每个场景在时钟上的发生时间,在第 5 分钟、第 20 分钟还是第 90 分钟。
  • 时长 是每个场景持续多久,一个 30 秒的快镜头还是一段 15 分钟的长镜头。

同一部 “电影”,如果场景顺序被打乱,某些场景被推迟,或者某些场景拖得太长,给人的感觉会非常不同。

研究者为何关心这些

学者们利用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如何变迁:

  • 统一后,东德和西德的人是否在相同的时点进入职场?
  • 男性和女性在育儿假上花费的时长是否不同?
  • 与年长群体相比,年轻群体是否颠倒了结婚和生育的顺序

通过分析时点、时长和顺序,我们不仅能看到生命历程是否不同,还能看到它们如何不同。

练习题

练习 1:识别概念

对于以下每种情况,请判断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差异主要在于时机 (timing)、持续时长 (duration),还是顺序 (order)。

  1. A 在 18 岁完成学业,B 在 30 岁完成学业。
  2. A 和 B 都经历过失业,但 A 失业了 3 个月,而 B 失业了 4 年。
  3. A 在成为父母前结婚,B 在结婚前成为父母。

练习 2:片段还是状态?

思考以下序列: (EDU, EDU, EDU, FT, FT, UNEMP, UNEMP, FT)

  1. 这个序列包含多少个片段 (spells)?
  2. 哪个片段最长?
  3. 第 6 年的状态 (state) 是什么?

练习 3:应用类比

以一部电影为例:

  1. 在一个版本的电影中,电影的整个核心情节链是固定不变的(① 开场 → ② 冲突 → ③ 揭秘 → ④ 高潮 → ⑤ 结局),“重大揭秘”场景发生在第15分钟,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则发生在第80分钟,这对应于哪个方面的概念(时机、持续时长或顺序)?
  2. 在一个版本中打斗场景持续 30 秒,而在另一个版本中持续 15 分钟,这对应于哪个方面的概念?
  3. 将场景重新排列,把结局放在开头,这又对应于哪个方面的概念?

练习 4:反思问题

为什么研究人员可能想要分别分析时机、持续时长和顺序,而不仅仅是看人们一生中是否经历了相同的状态?

答案与解析

练习 1

  1. 时机 (Timing) :两者都完成了学业,但在截然不同的年龄。
  2. 持续时长 (Duration) :两者都失业过,但失业的时间长度不同。
  3. 顺序 (Order):两者都结婚并成为父母,但顺序不同。

练习 2

  1. 四个片段(spells): (EDU, EDU, EDU), (FT, FT), (UNEMP, UNEMP), (FT)
  2. 最长的片段是 (EDU, EDU, EDU) (持续三年)。
  3. 第 6 年 → UNEMP (指那一个时间点的状态)。

注意: 持续时长指的是片段(spells:连续出现的相同状态),而不是单个状态(single states)或子序列(subsequences)。

练习 3

  1. 时机 (Timing),揭秘场景发生得或早或晚。
  2. 持续时长 (Duration),打斗场景持续时间或短或长。
  3. 顺序 (Order),场景以不同的次序展示。

练习 4

时机、持续时长和顺序是从不同维度来理解人生轨迹的关键。两个人可能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但事件发生的年龄(时机)、持续了多久(时长)以及发生的先后(顺序)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如果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我们就会忽略他们人生轨迹中的重要差异。

参考文献

Liao, Tim Futing, and Anette Eva Fasang. 2020. Comparing Groups of Life-Course Sequences Using the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and the Likelihood-Ratio Test.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51(1):44–85. https://doi.org/10.1177/0081175020959401

Studer, Matthias, and Gilbert Ritschard. 2016. What Matters in Differences between Life Trajectories: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Sequence Dissimilarity Measur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Statistics in Society) 179(2):481–511. https://doi.org/10.1111/rssa.12125

作者: 梁彧祺
翻译:何梁星云

Released under the BSD-3-Clause License.